
中美可乐跨世纪大战-可乐江湖之铁血交锋四十年
- 发布时间:2025-03-10 03:00:04
- 作者:行业动态
- 发布时间:2025-03-10 03:00:04
- 作者:行业动态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时下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变化,市场环境的兴起,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饮料行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而市场上饮料品种繁多,本文讲述的饮料细分品类:可乐品类(一种带有独特焦糖香味的碳酸饮料,能够理解为升级版的汽水),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就陆续涌现出多个品牌,这些国货品牌,与外资“洋牌”在国内市场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商战,它们的兴衰荣辱,深刻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与市场之间的竞争的残酷。中外各品牌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演绎着属于自身个人独特商业传奇的同时,也为这场震撼人心的中外世纪可乐之战增添了一抹亮彩。
以下按品牌创建的时间为序,逐一介绍我国八九十年代,市场上拥有较大影响力的主要可乐品牌。
1953年,崂山可乐在青岛汽水厂诞生,成为新中国第一一种碳酸饮料。它以天然崂山矿泉水为基础,融入乌枣、白芷、丁香、良姜等多种中草药成分,具有独特浓郁的中国式风味。当年,“崂山可乐,中国味”这句广告词,满含着青岛乃至全国人民对国货可乐的殷切期待。依靠其独特的地域优势和中式配方,崂山可乐在山东及周边地区深受百姓喜爱,长期占据当地约80%的市场占有率,成为地域特色鲜明的国货代额,是山东人民心中家乡味道的独特记忆。
幸福可乐是1979年由上海正广和汽水厂(一家历史悠远长久的饮料厂,由英国商人1893年创办,1954年由上海人民政府接管)推出市场的。改革开放初期的1979年,我国大陆首次出现的电视商业广告就是幸福可乐,广告语“清爽可口,芬芳提神”广为流传。先声夺人的幸福可乐背靠正广和汽水厂成熟的生产的基本工艺,影响力迅速扩大,在华东地区广受欢迎,一度在该区域市场独占鳌头,成为当地市场的畅销饮品。幸福可乐是华东一带人民记忆中抹不掉的甜蜜符号 。
1981年,转业军人李培全在重庆饮料厂创立了天府可乐品牌。之后,创始人李培全带领团队大胆创新,将中草药融入可乐配方。它的广告词“中国人自己的可乐”,喊出了国人内心深处对国货可乐的自豪与期待。八九十年代,天府可乐畅销全国,还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占有率最高达7%左右 ,展现了国货可乐的强劲实力,一度成为“国宴饮料”,是那个年代国人对民族品牌充满自信的有力见证。
1998年,杭州娃哈哈集团推出了非常可乐,创始人宗庆后带领团队喊出“非常可乐,中国人自己的可乐”的口号,该广告语瞬间点燃了国人对国货可乐的热情。非常可乐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在二三线城市及农村市场开疆拓土,鼎盛时期市场占有率一度达12%左右 ,成为国产可乐的领军品牌,让国人看到了国货可乐与洋品牌抗衡的曙光。
1997年,广东汾煌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创始人林顺和在偶然机会参观了刚建立起的非常可乐生产厂,感觉国内碳酸饮料市场大有可为。于是,次年1998,他带领团队研制出独特的姜汁味汽水,命名为汾煌可乐。林顺和豪掷1.5亿用于广告宣传,邀请大明星成龙作为形象代言人,其广告词是“汾煌可乐,大家齐欢乐”。于是,在当年的广东省街头巷尾,汾煌可乐的广告随处可见,成为人类聚会、休闲时的热门选择,其市占率高峰时曾达到全国的8%左右,在我国南方市场风光一时。
1886年,可口可乐在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诞生,药剂师约翰·彭伯顿精心调配出这一款风味独特的饮品,这就是后来风靡全球的可口可乐。
1927年,可口可乐漂洋过海首次踏入中国,在上海设立瓶装厂。随即,在其强大实力助推之下,“挡不住的感觉”这句广告词铺天盖地倾泻而出,迅速传遍中国的大街小巷,为当时的国人带来了全新的味觉体验。后来,鉴于当时中国局势极不稳定之现状,可口可乐主动退出了中国市场。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国家的经济形势向好发展,1979年,可口可乐卷土重来。凭借其深厚的品牌底蕴、成熟的营销体系和庞大的销售网络,很快就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多年以来,可口可乐在中国碳酸饮料市场始终占据首要地位。据相关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可口可乐在中国碳酸饮料市场占有率约达42% ,2024年虽面临市场波动与竞争挑战,在含气饮料品类中,仍依仗品牌优势与市场策略维持着较高的市占率,其全球影响力与在中国市场的深厚根基,使可口可乐宛如江湖中的泰山北斗,至今屹立不倒。
在可口可乐诞生12年之后,同样是在美国,1898年,百事可乐于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州问世,创始人是药剂师迦勒·布拉德汉姆。
1981年,百事可乐昂然挺进中国。之后,它以“新一代的选择”为广告语,精准定位年轻群体,通过邀请明星代言、赞助体育赛事等经营销售的策略,成功吸引了大量年轻一代的消费者。2023年,其在中国碳酸饮料市场占有率约为35% 。到了2024年,百事公司在国际市场饮料业务全年有机增长10%,中国市场作为重要组成部分,饮料业务净营收也保持连续稳健增长态势。
在全球的碳酸饮料市场,百事可乐始终与“同胞兄弟”可口可乐并驾齐驱,共同主宰全球市场走向。两大饮料巨头,恰似武侠江湖中实力相当的顶尖高手,他们傲视群雄却又不相伯仲、平分秋色。
可以说,改革开放伊始,我国饮料业可乐品类商战大戏就拉开了帷幕,这场国货品牌和外资洋牌的跨世纪大战历时四十余年仍未休停,交战双方都各尽所能,大显身手。此番没有硝烟的“战争”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首先,广告宣传与形象代言人就成为双方争夺消费者心智的关键武器。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凭借雄厚资金,邀请国际巨星代言。可口可乐主要倾向于邀请体育明星,比如:姚明、刘翔、郭晶晶、王楚钦等;而百事可乐偏好于邀请演艺界明星,比如:刘德华、周杰伦、蔡依林、杨幂等。两大外资巨头的打法如出一辙,仗着雄厚的资金实力,一开始就全方位、立体式的投放广告,品牌形象逐渐深入人心。每当电视上出现这两大巨头的广告,那精彩炫酷的画面、国际知名的巨星,都让我们消费者心动不已。
这方国货可乐也是见招拆招。国产可乐品牌普遍没有两大外资品牌的雄厚财力,除了汾湟可乐邀请成龙作为广告代言人和百事可乐、可口可乐针锋相对之外,其他国货品牌则采取了不同的宣传品牌的策略。比如非常可乐在各类广告媒体上主打宣扬民族品牌和喜庆元素,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策略占领市场;崂山可乐在广告宣传中则突出崂山矿泉的地方特色和健康概念,深耕区域市场;天府可乐也侧重宣传产品的健康理念等等。国货之品牌策略是基于其自身优势和市场定位制订的,旨在以差异化竞争来吸引消费的人,不象两大外资可乐那样依赖明星代言来提升品牌影响力,他们都强调民族与地域特色,与两大洋牌展开差异化竞争。
其次,在销售渠道方面,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深耕城市市场,占据大型超市、便利店等渠道。在各大城市的繁华商圈,随处可见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身影,给人一种“高大上”的印象。
再观国货品牌,非常可乐避其锋芒,全力开拓二三线城市及农村市场,于此区域建立起庞大的销售网络。也许九十年代的你,在乡村的道路上,记忆中曾偶遇过非常可乐的送货车也不一定。其他国货品牌也在本地区域市场的小卖部、批发部等渠道深耕发力,坚守住自己的阵地。那些狭小的小卖部里,摆放着各种国货可乐,是彼时本土消费者的日常选择。
在这场已持续二十余年的可乐丛林里“弱肉强食”的纷争中,起初,国货可乐凭借家国情怀和区域特色赢得了一些市场,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国货身影,成为了当时国人们的骄傲。但是随市场竞争的加剧,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感受到了来自国货品牌联军的威胁,这两家实力雄厚的百年企业是不能容忍“年轻小弟”对“资深大哥”的挑衅的!众压之下,于是加大了各方面的投入,依仗其全方位的领先优势,开始了对国货可乐联军的一系列强烈反击。
首先,两大洋牌利用强大的品牌影响力,通过大规模无盲角的广告投放,让消费者在选择时更倾向于它们;其次,凭借资金优势,给予经销商更优惠的价格和更丰厚的渠道利润,从而挤压国货品牌的生存空间;第三,两大洋牌在技术上不断创新,推出新口味、新包装,达到以新吸人之目的。
再看我国货品牌,在两大洋牌咄咄逼人的挑战之下,自身的一些不足就逐渐暴露出来了,从而让对手有了可乘之机。国货品牌普遍创立时间不久,技术不够成熟,也缺乏创新,缺乏长远的品牌战略规划;有个别企业还受限于经济性质,灵活性不够;国货品牌普遍缺乏应对市场经济下商业竞争的经验,“打法”较为单一,等等。当两大洋牌如泰山压顶般紧逼过来时,由于上述原因,国货品牌逐渐显得力不从心,到后来甚至难以为继。
此时,伺机已久、实战经验丰富的两大洋牌祭出了最后的“温柔一刀”:代工或合资或收购。正疲于应付两大洋牌攻势的国货可乐联军,在看到对手传递过来的“橄榄枝”时,不得不面对现实。于是,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国饮料史上,由两大外资可乐企业导演的“可乐业合纵连横”之大戏拉开了序幕:
幸福可乐因接手了可口可乐的代工业务,从此被“掐住脖子”,难以复产,逐渐在市场上消失,如今成为了人们甜蜜回忆中的一幕。
天府可乐在1994年与百事可乐合资后,百事可乐未兑现让其做大的承诺,反而压缩其产量,雪藏其品牌,导致天府可乐的市场份额逐年减少,直至九十年中后期市场上几近绝迹。后来,创始人李培全曾痛心疾首:“我们输给了资本,但没输给口味。”
非常可乐在初期取得了不错成绩后,随着市场之间的竞争加剧,在品牌影响力、产品创新能力等方面与两大洋牌的差距逐渐拉大,市场占有率渐次萎缩,最终似乎未能摆脱“昙花一现”的命运。
汾湟可乐由于在品牌建设、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等方面逐渐落后于竞争对手;加上市场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经营管理不善,又盲目扩张,资金链断裂慢慢在市场上销声匿迹了。
就这样,直到2002年,曾经熟悉的国货品牌,国内的五大可乐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只留下了一段一段的美好回忆。是年,两大洋牌可乐的市场占有率总和已超过75%,国货可乐品牌中仅余非常可乐还在孤军奋战,市占率只有12%左右。
残酷的中美可乐之世纪大战,外资洋牌大胜全胜,某外资高管曾放言:“中国市场容不下第三种可乐”,足见其自信和狂妄。确实,这场可乐大战进行到此时,国货品牌已到了近乎全军覆没的危急时刻。
但即便在这四面楚歌之际,仍有部分国货可乐品牌在执着坚守,努力中寻求突破。
非常可乐虽市场占有率大量下滑,但娃哈哈集团从未放弃。在产品口味上,不断研发新配方,推出如青柠味、蜜桃味等创新口味,以契合年轻消费者的喜好。据市场调查与研究机构数据显示,新口味推出后,年轻消费者群体对非常可乐的关注度提升了30%。包装设计上,采用简约时尚的风格,融入潮流元素,吸引年轻目光。销售经营渠道上,除传统渠道外,积极拓展电子商务平台,与各大电商合作开展促销活动,2024年上半年在电子商务平台的销售额同比增长25%。目前,娃哈哈集团在二代掌门的带领下也焕发了青春活力,让我们静待霸道女总裁宗馥荔的反攻杰作。
2004年,国有崂山矿泉水公司从可口可乐公司收回商标并恢复生产。近年来,崂山可乐不断焕新升级,推出新品,积极布局“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剑指全国市场。2023年底,崂山可乐推出了季节限定的新品:崂山热可乐,2024年销售增幅超过了45%,发展形态趋势良好。
而天府可乐经过数年的品牌争夺摶奕,2013年我方才正式奇回商标及配方。2016年,隐居二十年的天府可乐终于重出江湖。旋即与各方合作重建生产基地,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确定保证产品质量。线上与京东、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开设官方旗舰店;线下与各地经销商合作,产品覆盖超50%的省级行政区,进入了大型超市、便利店等终端,天府可乐逐渐找回了曾经的辉煌。
这三大国货可乐品牌恰似三只浴火重生的凤凰,在可乐市场上的天空重新展翅翱翔,它们承载着国货品牌复兴崛起的希望。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场持续四十余年的中美可乐江湖的大战,是中国饮料行业发展的生动写照。这场扣人心弦的激烈商战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企业要长盛不衰,品牌、资金、创新,缺一不可。国货品牌虽历经坎坷,但只要坚守初心,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在未来的商业竞争中大放异彩。让我们期待中国的饮料行业创造更多的奇迹,让国货品牌在世界舞台上绽放耀眼的光芒 。
太平点吧,人家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这个牌子已经多久了?想撼动人家的地位是痴人说梦,抛开别的不谈,口感就不是差的一点半点,就像薯片一样可比克是什么垃圾口味
从广州市后乐园街小学启蒙,进广州五中读书,后来在广州队成为职业球员,戴着队长袖标在越秀山征战……今年24岁的侯煜有一份标准的、让人羡慕的广州本土球员履历。随着广州队未能获得新赛季准入资格,他迎来了职业生涯的转折点。何去何从?
美国经济凛冬将至?一季度GDP或萎缩2.8% ,今年前两月裁员已超22万人,消费者“末日囤货”,政府面临关门危机
近期,亚特兰大联储GDPNow模型对美国经济的预测出现断崖式下滑,其对美国2025年第一季度实际GDP增长的估计为-2.8%,低于2月28日的-1.5%。
“这是我儿子的彩礼钱,你们别管!”3月5日,家住钱塘区义蓬街道的钱阿姨(化名)着急出门,跑了家附近的多家银行,她跟银行柜员讲,自己想要立刻提现50万元。钱阿姨着急的态度,加上取现的大额度,引起了银行工作人员的警觉,随后与辖区派出所取得了联系。
郭美美,1991年出生于湖南省益阳市的一个复杂家庭。她的家庭背景充满了法律的阴影,对她的人生轨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郭美美的父亲因诈骗活动被判入狱,这一事件不仅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也对郭美美的成长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大亨浮沉录,企(行)业风云史; 品牌兴衰记,家族百年传 …波澜壮阔的中国现代商业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