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拿大远征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怎样的地位和作用?
- 发布时间:2025-03-03 02:34:34
- 作者:全球供应链
- 发布时间:2025-03-03 02:34:34
- 作者:全球供应链
一战中,加拿大远征军的人数不是一个定量,加拿大军团总人数随着伤亡人数和增援人数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此处考察征兵人数,以此反映加拿大军团人数的整体波动情况。
加拿大远征军征兵人数概况为:1914年8月加拿大参战后,征兵人数逐年递增,至1916年底达到峰值,当年征兵人数为176919人,加拿大远征军四个师组建完毕。
1917年,征兵数迅速下跌,当年征兵数为63611人。1918年征兵人数出现反弹,再次升高。战争结束后,加拿大远征军迅速缩减征兵规模,至1920年6月停止征兵。
加拿大远征军的扩充,是1914年至1916年征兵人数一直上升的根本原因,随着1916年加拿大第4师的成立,加拿大远征军停止扩军,征兵人数开始下降。
1916年后的征兵最大的目的是补充加拿大军团的减员人数,维持军团规模。但是,1917年征兵人数仍然下跌严重,在此情况下,加拿大政府于1917年8月出台《征兵法》,实施强制征兵,进而推动1918年征兵人数的上升。
1917年6月11日,罗伯特·博登政府提出新的兵役法案,该法案旨在改变加拿大自愿参军的征兵模式,代之以普遍兵役制。8月29日,加拿大议会通过《兵役法》。1917年为加拿大的选举年,博登只有连任,才可能正真的保证《兵役法》的实施,为此,博登政府颁布了两项法案:《战时选举法》和《军队选民法》。
前者授予加拿大远征军士兵的母亲、妻子和姐妹选举权,但是剥夺了1902年之后从敌国(同盟国)移民加拿大的任何公民的选举权;后者授予加拿大远征军中每一位男性和女性选举权。随着大选日期的临近,联邦政府向加拿大远征军成员发出一项措辞强烈的呼吁,宣布将“积极和迅速”执行《兵役法》。
《兵役法》的出台与实施,为1918年加拿大远征军的作战提供了重要的兵源,为其维持军团规模和持续作战提供了保证。在1918年征兵人数中,依据《兵役法》强制征兵人数为142588人,约占1918年征兵总人数的91.1%。
根据民兵和国防部的数字,从《兵役法》实施至战争结束,征兵人员经筛选后,最终入伍人数为47509人,其中有24132人前往法国,在加拿大远征军中服役。
一战中,英帝国自治领及殖民地军队同英国远征军共同构成英帝国军队,接受英国最高指挥部指挥,各自治领军队为英军做出重大贡献。
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纽芬兰为英国的战事贡献了130万人,并付出巨大代价,澳大利亚死亡约6万人、加拿大死亡约6万人,死亡人数中还包括5.3万名印度人、3.5万名爱尔兰人、1.6万名新西兰人以及1000余名西印度群岛人。
加拿大远征军伤亡率达到50%,澳大利亚军团伤亡率最高,达到65%;新西兰军队伤亡率也高达59%。从军队规模看,一战期间加拿大远征军共征兵619636人,高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从伤亡率和死亡率看,加拿大远征军死亡59544人,死亡率约为10%,小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14%和13%。基于男性人口规模的比较不难发现:澳大利亚军队人数约占其18至45岁男性总数的39%,加拿大的可比数字约为48%。
此外,英国的统计数据仅限于白人男性,而加拿大的数据则仅限于在加拿大或英国出生的男性,忽略了加拿大军队中其他非英国籍移民。在此基础上,加拿大远征军人数占符合年龄条件男性的29.5%,澳大利亚为30.1%,总应征人数占合乎条件的男性比例为:加拿大32.2%,澳大利亚为30.8%。
综上,一支军队承担作战任务的难易程度,战术运用是否得当,人员战斗力,以及多变的战场环境及突发因素,均对伤亡率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基于伤亡比例的高低来评判各自治领贡献的多少是片面的。
但是,从军队规模和军队人员占符合入伍条件男性的比率能够准确的看出,加拿大远征军在英帝国自治领军队中第一大武装力量,是英帝国军队中仅次于英国远征军的第二大的军队。
加拿大远征军在英帝国军队的地位和作用经历了一个逐渐提升的过程。战争初期,加拿大军队主要担任英国远征军及法国军队的预备部队和辅助部队。随着加拿大军团规模的逐步扩大和战斗力的提升,加拿大军队慢慢的变成为主力部队。
一战前期,加拿大远征军最高指挥权由英军掌握,实质是英军的附属军队。在加拿大远征军组建和扩充的过程中,加拿大始终努力争取远征军的指挥权。民兵部长萨姆·休斯曾“最强烈地抗议加拿大部队的工作人员和其他职位由英国军官担任”。
但是,英国并未放弃对加拿大军队的控制,殖民地事务大臣乔治·珀利在给罗伯特·博登的信中写道:“显然,由英国的职业军官,或者英国参谋人员取代加拿大军官,可更高效地指挥我们的军队,任何抵触英国军官的企图都将对英国和整个帝国的利益造成最灾难性的后果”。
加拿大军队的“非职业性”,导致其职业军官的缺乏,许多指挥职位被迫由英国军官填补。最终结果是,英国军官控制着加拿大军团的最高指挥系统。除指挥权由英军控制外,在角色上,加拿大远征军成为英法军队的辅助部队和预备部队。
1915年3月的新沙佩勒行动,加拿大第1师首次参战,最大的作用是为负责主攻的英军第1师提供炮火支援。在1915年4月的第二次伊普尔战役中,加拿大第1师在伊普尔突出部西北部前线负责阻击任务,并抽调四个营在伊普尔北郊担任预备部队。虽然加拿大军团处于非主力部队的位置,但是其表现仍得到普遍的赞扬,并在重大战役中发挥关键作用。
例如,第二次伊普尔战役中,加拿大第1师的作用,体现在战役前三日。由于加军在德军突破突出部北部防线日英军和法军的增援部队到达,从而使协约国军队避免全线崩溃的危险,并使有秩序地撤退至第二防线成为可能,为战役后期英军反击赢得宝贵时间,英国陆军部的一份公报称“加拿大人伤亡惨重,但他们的英勇和决心无疑挽救了局势”。
第二次伊普尔战役是对加拿大远征军的首次考验,在加拿大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加拿大各地的报纸刊登了来自英国陆军部的官方公报,赞扬了加拿大人在战斗中的表现。许多加拿大出版物报道了英军指挥官约翰·弗伦奇的评论,他表达了对加拿大军队在伊普尔英勇战斗的钦佩之情,称加拿大军队的作战是“很出色和宝贵的”。
1916年9月攻占法贝克战壕和索伦战壕的战斗中加拿大远征军表现较好,协约国军队突破了德军的两个主要防御系统,向前推进了约10公里。道格拉斯·黑格在他的公文中写道:“9月15日及以后几天,加拿大军团所取得的成果,比自进攻开始以来,我们在一次行动中所取得的任何成果都要大得多”。
随着战争的进行,加拿大远征军战斗力逐渐提升,其角色以及同英军的关系逐渐发生转变。维米岭战役中,加拿大军团负责对整个战役核心制高点维米岭的进攻。随着维米岭战役的胜利,加拿大远征军获得“西线最有效的战斗部队”的声誉,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加拿大军队通过有效地使用火炮,提供充足的弹药,加上战术上的突然袭击,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战术效果。德军认为坚不可摧的阵地,加军却以比较小的损失夺取,英军第1军指挥官将加拿大军团的这一成就归因于“健全的作战计划,充足的准备工作,作战时的冲劲和决心,以及有关各方对职责的忠诚”。
维米岭战役之后,加拿大军团的战斗力持续发展,逐步成为西线协约国军队的主力部队之一。加拿大远征军在亚眠战役中同样取得巨大成就,8月8日至13日,加拿大军团与15个德国师作战,并击溃了其中的4个师,俘虏德军9000余人。
8月13日,柯里评价道:“这场伟大的胜利已经取得,因为你们训练有素,纪律严备,领导有方”。经亚眠战役,加拿大军队被认为是西线最可靠、最有效的军队之一。
第一次大战结束后,加拿大军团获得了欧洲部分国家元首的称赞。例如,比利时国王阿尔贝二世称赞加拿大军队在战场上取得的成就是“欧洲任何军团都无法超越的”。随着加拿大远征军规模的扩充和作用的提升,最高指挥权也由英国指挥官朱利安·宾转移至加拿大军官阿亚瑟·柯里手中。
1917年6月6日,英军最高指挥部任命朱利安·宾接管英军第3军,同日,英军总参谋长道格拉斯·黑格通知陆军部关于朱利安·宾的任命,并表示已经向柯里发出命令,让他“接管加拿大军团的指挥权”。6月9日阿瑟·柯里正式晋升为加拿大军团总司令,第1师的指挥权移交给麦克唐纳少将。至此,加拿大获得了对加拿大军团的独立指挥权。
另一个改变加拿大远征军与英国军队关系的事件,是1916年11月加拿大海外军事部的成立。该部门总部设于伦敦,首任部长为肯普,在加拿大海外军事部之下,设立了海外军事委员会和英国总指挥部加拿大分部,负责加拿大海外军事部的具体工作。
加拿大海外工作部设立的目的,是将加拿大远征军建设为“一个完全自主的,所有问题均由加拿大负责”的军队。该部职能包括:
第一,该部是部长与加拿大军团总部之间的直接沟通渠道,以及在战场上加拿大各部队指挥官之间的沟通渠道;
第二,在部长的领导下,负责对可能接触的加拿大各行政事务和该领域各部门的监督。例如,采购产品医药,牙科,工资,军械,兽医,邮政。
第三,根据部长、战争办公室和总指挥部的商定,海外军事部具有对加拿大部队的行政管理权,
第四,根据部长的职责,当涉及政策、组织和行政问题时,应连同所有机构的问题一并提交总指挥部审议,这样一些问题应由总指挥部根据其与军事行动的关系予以审议,并对加拿大军队的情况作出必要的解释,使之与现行的英国规章和机构相区别,并将所有这样一些问题连同总部和加拿大各部队、事务和有关部门的首长对此所表示的充分意见一并提交部长。
加拿大海外军事部的设立,使得加拿大远征军独立于英国最高司令部,所有关于加拿大军队的政策决定都一定要经过渥太华的批准。该部门成为投射和保护加拿大国家军事力量的重要机构。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