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赞助一名学生,就多一点机会为家园培养人才。”70多岁的新加坡华人黄宏更最近再次回到本籍地海南文昌为助学工作繁忙,他亲手创立的“黄居顺奖学金”至今已让37位高中毕业生获益。
“自祖父下南洋已近百年”,谈起祖父与父亲早年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的打拼阅历,黄宏更不堪慨叹。“与大都海南出洋的前期移民相同,祖父与父亲教育程度不高,只能从事底层工作,卖咖啡、卖鸡饭、挖矿……到了晚年深受肺病摧残。”
“好好读书”成了父辈灌输给黄宏更最朴素的观念。在家人的扶持下,黄宏更很快融入当地干流社会,受过高等教育,后从事出资职业。2013年,他拿出个人积储,以曾祖父的姓名命名,树立“黄居顺奖学金”,每年为海南文昌区域的高考学子捐资数万元人民币。
现在侨居澳大利亚的符应是从海南文昌走出的“侨一代”。从小在海南岛长大的他,在我国完结本科学业后,顺畅留学澳洲,现在往来于我国和澳大利亚之间从事进出口贸易。经过教育走出国门的符应,为了“让贫穷学子在人生道路上有更多的挑选”,三年前参加建议“椰苗助学基金”。现在基金会已承受社会各界捐助超越300万元,赞助学生878名。
在文昌,处处可见华裔华人的助学印记。文昌华裔中学于1956年由侨居东南亚各国的侨民集资兴办。走进当地的中学校园,可见多处以捐献侨民冠名的修建与设备,家园教育工作的发展壮大深深地凝聚着海外同乡、港澳台同胞的支撑与协助。
“文昌崇文重教的传统源源不绝,在搀扶教育的过程中,姓氏宗祠发挥着重要的枢纽效果。”符雅教育基金会秘书长符鸿存和记者说,文昌至今保存着稠密的宗祠传统,符雅教育基金会正是依托于符雅公祠树立,25名海外华裔华人在基金会内担任参谋。
符雅教育基金会的主旨分为“助”和“奖”。助,指的是协助氏族中家境贫穷的学子,而奖,则是奖赏被大学本科以上选取的符氏子女。符雅基金会树立于2003年,到2016年,已筹措善款680万元,惠及1900多名学子。
每年高考完毕后,文昌的姓氏宗祠就迎来了繁忙的时间,来自海外同乡、港澳台同胞的捐资接连不断。“前史与未来在宗祠衔接,不只思念先人,寄予乡愁,更要鼓励子孙后代完结学业,兴族报国。”符鸿存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