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描述信息
新闻资讯

内地投资家深陷在泡泡玛特的“情绪迷局”中 

详情

  今年元旦假期,投资者肖宇在泰国旅行期间,意外的在曼谷远郊新开幕的一家商场里,见识到了当地年轻人热情的排队长龙。

  在肖宇的记忆中,泰国当地似乎只有奢侈品店惯常出现“秩序型排队”:墨色制服的保安笔直立于店门,拿着本子挨个登记排队的人;店外队伍拐了几道弯,密密麻麻地等着进店······

  从Lisa到蕾哈娜再到贝克汉姆,慢慢的变多的明星开始展示其获得的泡泡玛特的玩偶。

  根据泡泡玛特的年报,截至2024年末,该公司的销售已经遍及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年海外出售的收益超过国内出售的收益,后者意味着泡泡玛特慢慢的变成了一家全球性的大型娱乐公司(100亿以上收入级别)

  同一时间,场内投资者不断“加注”泡泡玛特,像抢购热门玩偶一样,不断买入这家港股公司股份······过去一年间,泡泡玛特上涨幅度捷径300%(下图)。

  而若以公司的市值计算,截至6月12日收盘,泡泡玛特的市值折合港币3583亿元(合3200亿人民币),此般市值一举超过立讯精密、海康威视、海光信息等公司,并十分逼近贵州茅台和五粮液等消费股巨头。

  面对世所未见的迅速增加和全球化的消费大市场,专业基金经理们,陷入了一场巨大的“投资情绪”矛盾中。

  乐观者,坚称看到了作为新世代“情绪糖果”的代表公司,为当代新消费和“悦己”需求的精神缺口估出前所未有的市值目标

  而谨慎者,在很早以前已经看空了该股出现历史大顶(尽管迄今没再次出现),从静态估值到公司盈利,这批谨慎的机构也有太多的理由支持他们自己的结论。

  显然,泡泡玛特不仅牵动了新一代消费者的“心绪”,也“重创”着这一代投资者的“神经”。

  中国第一代期货交易员王强创立的保银基金,属于中国最早一批对冲基金,在上海、香港、东京、新加坡、孟买设有投研团队。

  一位基金经理看到这些——让他无法理的现象——之后,开始系统性了解这家潮玩公司,包括寻找卖方研究资源、社群探查、门店驻守、社交媒介跟踪。

  按照这家机构的说法,在“爆火手办IP”Labubu推出之前,他们就注意到了这种“难以言说”的苗头。更发现了Labubu在中国内地“不温不火”之时,在东南亚诸国已经出圈。

  在保银基金看来,泡泡玛特并不仅是“玩具商”,而是构建出了“消费宇宙”,具有自循环、情绪驱动的特点。

  这种判断在如今来看,并非夸大。就在本周,坊间传出:“有金融机构为挽留500万存款,急寻Labubu购买渠道”。诸如此类的“宣传”相当之多。

  2024年初,泡泡玛特股价是20港元/股,而到了2025年6月11日收盘,已经逼近270元/股。

  这股涨势犹如英伟达,在保银基金看来,股价不是核心问题,而是“该警觉一场投资范式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另一家百亿量级的股票私募看到泡泡玛特现象,却直觉性地想起了2015年茅台生肖酒追捧潮。

  当时,白酒行业仍处于深度调整期,茅台则将羊年茅台的产量严控,成为存量最为稀缺的生肖酒。生肖酒的收藏价值被不断放大,发行价2000余元,最后被炒到3万元的价格,年化收益远超诸多理财产品。

  一时间,生肖酒成为了硬通货。而如今的泡泡玛特也对此“映射”:近期不乏有旅客海外代购泡泡玛特的稀缺玩偶品种,在海关被暂扣,加大了市场对“需求”的感知、解读以及加仓。

  据悉,还有一家百亿私募自2024年四季度起“充分地”参与了泡泡玛特的市值增长,并让自身旗下回撤严重的产品实现净值修复。

  这家机构对资事堂坦言:“上车很晚了,是在(泡泡玛特)业绩爆发后,内部才开始研究。”

  实际上,这家“相见恨晚”的机构此前有着很强的思维惯性,让其近三年损失惨重,即过度押注传统消费公司。

  这种惯性在很多“公转私”基金经理身上,都可以看出来,对白酒、家电、餐饮、医药作为消费持仓的核心。然而,自2021年以来市场风格远离上述资产。

  上述感叹“太晚”的百亿私募还进一步表示:企业内部对此前估值较低的港股梳理后发现,提供情绪价值的投资标的毛利率较高,同时单品价格也低于同类的娱乐玩具消费品。

  “我们发现当下的花钱的那群人,并不是简单的升级或者降级,而是出现了消费转移,比如喜欢玩乐高拼图的人,开始换另外的品牌的玩具了。”这位基金经理如是说。

  据悉,最高峰时期泡泡玛特不仅是这家机构的头号重仓股,而是持仓比例接近20个百分点,也就是近五分之一的资金投向了这家公司。

  这家私募还透露:部分身边的私募同行依然“惯性式”投资消费,估值低而且也熟悉,但这已经不符合当下的新现象。

  当下的新现象是之前押注过一些新兴消费公司的机构,在部分公司业绩证伪后,自然而然将资金“转投”给泡泡玛特这种有业绩兑现的公司。

  资事堂调研发现,敢于坦诚参与追涨的股票私募少之又少,但有多家机构明确说不会参与这股热潮。

  “泡泡玛特、老铺黄金、蜜雪冰城成为悦己消费代表,近一年来股价涨幅巨大,但新消费整体是过热的,股价存在很明显的泡沫。其实任何泡沫的产生都源于无可质疑的合理性。”

  消费品普遍疲弱→“悦己消费”公司的逆势增长→各路资金珍惜此种机会→弥资金流入→基本面和股价相互验证→趋势力量显现→最终走向泡沫化

  另有百亿私募直言,投资泡泡玛特与自身团队投资逻辑相悖,部分资金将以前A股“打板”的风格,直接复制到了港股消费行业,类似于创新药的炒作心态,直接扭曲了风险收益比。

服务热线

010-87576181

华体会登录入口     |    华体会登录手机版     |    全球供应链     |    合作伙伴     |    新闻资讯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